English

中国出版业该怎么走

市场化的呼唤
1998-10-13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1998年是中国出版业20年来面临最严峻挑战的一年,长期受国家专营、行业垄断、政策保护的中国出版业,终于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向了激烈竞争的前台。在逐步向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发展的过程中,它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就。但是,出版专家深刻剖析了中国出版的行业结构、资产结构、产品结构后,得出的结论却令人担忧;中国出版业并未真正走进国际市场,还未形成一个发达的现代出版产业。
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,1997年中国图书国内销售总额为313亿元人民币,而出口销售额仅2000万元人民币,在世界图书份额中仅占0.2%,而美国、法国、德国却分别占了世界市场的22%、17%、14.7%。可以说,中国图书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世界图书市场形成影响。这位人士还向记者介绍了国内市场的情况,他说,199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2万种,其中教材图书占2万多种,各类教辅、教参图书4000余种,它们的总印数、总印张、出版总定价、总销售量等主要指标均占整个图书出版经济效益的80%以上。由此可见,教材、教辅类图书支撑了中国出版业的大半江山,若失去了这种垄断经营,出版业的困境将不言而喻。

长久以来,我国出版机构的成立实行“审批制”,这种审批制导致的后果便是出版社只增不减,只生不灭。1982年“分化”风刮起,原有的一家省级人民出版社裂变为若干专业社,出版社的数量极度膨胀,重复建设的弊病也日益突出。在这种情况下,大批内容雷同、质量低下的图书涌入市场,中国出版业只是从图书数量上换得了一个“出版大国”的虚名。而堪称“出版强国”的德国1.4万家出版机构中真正的图书出版社仅3000余家,个中原因是因为德国的出版机构实行“登记制”,出版社的命运只掌握在市场手中,优胜劣汰促使出版社努力出版图书精品。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就恪守这样的信条:我们离破产,永远只有18个月。

看来,出版作为一种产业,它必须完全实行市场运作,如果中国出版业也能在市场竞争中强者生存的话,也许中国成为出版强国的日子便为期不远了。

摘自《服务导报》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